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University of Toronto’s Citizen Lab)周四在报告中说,当用户在必应(Bing)上输入中国政府认为敏感的人物名字时,必应的自动填充功能往往失效了。必应的自动填充功能让用户只需敲几下键盘,系统就能猜测出他们想要搜索什么。
去年,微软在中国暂停了这一自动填充功能,以遵守中国的法律。这份新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中国的审查制度可能影响美国和加拿大用户的搜索结果。
公民实验室发现,在去年年底进行的测试中,用户在必应上搜索中国政治异见人士和中共领导人的名字时不会出现自动填充建议。无论是用英文还是中文搜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已故人权活动家刘晓波等一些人的名字都不会出现在自动填充系统中。
该报告说:“我们一直发现必应会对政治敏感的中文名字进行审查。”
微软称已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其所谓的技术错误引起的。
微软一位发言人称:“少数用户可能遇到了一个配置错误问题,导致一些合法的自动建议词条无法显示,我们感谢公民实验室提醒我们注意此事。”
她说,自动填充建议主要是根据用户行为作出的,没有看到结果并不意味着这些结果被屏蔽了。
公民实验室称,去年12月使用近10万英文名字和数以千计的中文名字进行了测试,以判断对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名字与其他名字的处理是否一样,通过这些测试结果得出了上述结论。
自动填充建议可以作为快速搜索某一主题相关新信息的方式。人们开始在谷歌(Google)搜索中输入“习近平”,可能会看到“习近平净资产”或“习近平终身主席”等主题的搜索建议。
微软以前不得不应对中国的内容筛查规定。去年,在1989年天安门广场事件周年纪念日,人们在美国用必应搜索“坦克人”的图片和视频时,没有显示任何结果。微软将此归咎于人为错误。坦克人是指天安门广场事件后,只身阻挡一队军用坦克的一名男子。
多年来,微软旗下职业社交网络领英(Linkedin, LNKD)的中国版屏蔽了一些关注中国的人权活动家、学者和记者。领英去年表示将关闭其在中国的社交媒体服务,理由是中共加强了对大型科技平台的控制。
参与上述报告编写的公民实验室高级研究员Jeffrey Knockel说,对于拥有全球用户群的互联网平台而言,审查规则从世界的一个地方渗入另一个地方是一种危险现象。
他说:“倘若微软一开始就没有被卷入中国的审查行动,它们就不可能渗透到其他地区。”
微软进入中国市场由来已久,早在1992年就首次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2009年,微软在中国推出了有严格审查的必应版本。2020年,微软总裁Brad Smith说,微软在中国的销售额仅占其总销售额的1.8%。
Alphabet Inc.旗下谷歌主导着搜索市场。据Statcounter的数据,谷歌占全球总搜索流量的90%以上,位居第二的微软仅占3%,份额远远低于谷歌。据Statcounter的数据,在中国,国内搜索巨头百度(Baidu Inc, 9888.HK)占有近80%的市场份额,微软以近9%的份额位居第二。
虽然必应只占整个搜索市场的一小部分,但在截至2021年6月的一年中,搜索广告仍为微软创造了约85亿美元的销售额。必应还为一些其他搜索引擎提供动力,比如自称更注重保护隐私的搜索引擎DuckDuckGo。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报告称微软会审查北美用户对政治敏感中文名的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