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国际宏观分析师 徐婕
全球价值链是现代全球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着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环节分工与协作。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中的关键趋势和变化。回顾过去几十年,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与全球化过程紧密相连,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企业着眼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成本效益最大化。然而,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演变受到了物理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重新分配的约束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有倾向性的区域化逐渐显现。在未来,全球价值链将保持动态演进,并表现出四个主要趋势。首先,价值链链上的移动将持续发展。企业和国家将寻求更高层次的增值环节,创新和研发将成为关键。其次,区域化的价值链网络将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和邻近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将更加密切。第三,全球供应链活动的持续重新配置或将导致成本上升,迫使企业在成本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最后,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将继续增加,全球贸易联系将呈现更多边、更多维的形式,这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以及供应链演化产生深远影响。
过去:成本效益最大化推动全球价值链演化。回顾过去几十年,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企业开始寻求全球范围内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这一时期的全球价值链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重新分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寻求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生产环节,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并实现利润最大化。例如,大型跨国汽车制造商(如丰田和福特),通过将零部件制造外包到低成本国家(如中国、墨西哥),然后将这些零部件在其他国家的装配厂进行最终组装,实现了成本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这种全球生产网络使产品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其次,随着产品层面的分配与集聚,不同国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产业优势,进一步细化了全球价值链。以电子产业为例,中国崛起为电子制造的重要中心,而美国硅谷则成为了创新和研发的核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促使全球产业分工更加精细化。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美国直接进口产品的原产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更多地转向从低收入、低工资的地区采购,美国的出口上游化程度也有所上升,2002-2022年间美国的出口一直比进口更靠近价值链上游。不仅如此,伴随着各国产业链升级,处于价值链下游的国家也逐渐向上迁移。依据HS4目录对美国进口产品进行分类,可以发现2017-2022年间越南和墨西哥都提高了各类电气和电子设备对美国出口的市场份额。由于不同国家的产业优势不同,则表现为越南在电子产品、服装和纺织品方面的份额有所上升,而墨西哥在汽车零部件以及玻璃、钢铁产品方面的份额有所上升。
现在:疫情冲击加速全球供应链向近岸转移。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演变受到了物理因素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重新分配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改变。首先,物理因素的冲击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严重影响。自然灾害、疫情暴发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因素,都给供应链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了严重中断。工厂停工、物流运输受阻,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货物交付延误。根据国际货运协会的数据,疫情期间全球货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扰,海运、空运成本飙升。自2020年秋季以来,航运成本一直高速增长,全球集装箱运价指数2021年年初上涨至3448美元/FEU(40英尺标准集装箱),而2020年同期该数据仅为1461美元/FEU。这些事件加剧了供应链重新分配的困难,迫使企业重新审视供应链的弹性和风险管理。其次,情绪因素也对全球价值链的稳定产生了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消费者对“本土产品”的需求增加,都导致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企业开始重新评估风险,考虑将生产回归国内或者寻找更近、更可靠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根据文本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中出现的相关词汇——“friendshoring(友岸外包)”、“nearshoring(近岸外包)”或“reshoring(转产)”进行频次统计,并计算移动平均。不难发现,这些词汇的使用趋势表明,2020年之后企业更有倾向将供应链安排转移到与本国地理位置临近或者关系友好的其他国家,反映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新配置趋势。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可追溯性和产品质量的关注也推动了本土化趋势,促使企业将生产重新本土化,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如此,消费者对环境、社会和治理(即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统称为ESG)的关注不断增加,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ESG因素,在确保产品质量与合规的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ESG价值观的期望。
未来:全球价值链将保持动态演进。在未来,全球价值链将继续演进,且呈现出四种持续性趋势。首先,价值链的向上移动仍将继续。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企业和国家正在积极寻求更高层次的增值环节,以增强产品竞争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亲历了高科技制造业的回归,通过将制造过程保持在本国,便于更好地控制供应链,降低外部风险。创新和研发与高科技出口的占比密切相关,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此外,政府也积极推动本国价值链的向上移动,通过提供税收激励、创新基金和技术支持,以吸引企业在国内进行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例如,德国的“工业4.0”倡议鼓励制造业数字化、自动化,有望进一步提高德国在高附加值制造领域的竞争力。第二,区域化价值链网络将进一步深化。从历史趋势来看,美国的进口模式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从不同地理区域的进口份额来看,欧盟(包括英国)是美国约20%的进口来源地,而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地区的相应份额分别保持在30%和40%左右,这表明美国的贸易关系仍然以区域价值链为特征。现在,一些国家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地区内的合作,以降低供应链中的风险,加强与邻近国家之间的贸易生产合作,形成更紧密的地区价值链。第三,全球供应链活动的持续重新配置或将导致成本上升。一方面,产品进口成本上升。通过对2017-2022年美国进口数据分析发现,从中国进口份额的下降与美国从越南、墨西哥购买的商品单位价格的上升相关,表明与美国从越南、墨西哥进口采购量上升相关的成本推动或需求拉动因素导致了这些地区商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供应链转移成本上升。监管合规成本、技术投资等成本的上升将影响企业供应链转移决策,迫使企业在成本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例如,欧盟对产品的化学物质限制规定十分严格,如果将生产转移到欧洲,可能需要额外的测试与认证。最后,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尽管国与国之间的直接贸易联系似乎减少,但通过第三国的参与,国际贸易网络中的间接联系或将不断增加。从贸易数据中看到,虽然中国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在欧洲进口中所占的份额却在上升。此外,中国近年来还加强了在越南和墨西哥的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这意味着,通过与第三方国家的贸易与投资,或将逐渐形成更多边、更多维的全球贸易联系,而这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以及供应链的演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程实:全球价值链的演变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