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实丨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日本经验与中国现实

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张弘顼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作为亚洲两大主要经济体,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路径上既有一些相似,又本质上截然不同。而分析中日经济的同与不同,既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热点,也将助力市场主体和政策制定者优化长期战略选择。从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切入,中日在历史演进阶段上存在雷同之处:1990年的日本和2020年的中国,在人口结构的静态比例和动态方向上,都高度相似,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长期挑战。而包括日本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历史数据来看,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关关系,人口结构老化会造成经济增长减速,但这种减速普遍呈现出阶梯式演进的特征,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之比有两个重要的数据关口,当这个比例分别降至7.5和4.8左右时,经济增速将出现两次系统性的重心下移。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关键指标依次跨过这两个数据关口,中国经济减速将是自然的客观趋势。虽然减速不可逆,但增质犹可期。日本经验和全球规律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唯有通过持续果敢的资源配置优化和改革开放深化,中国经济才能避免重蹈日本在类似阶段出现的经济风险(地产泡沫,投资回报率降低,技术进步下降)以中国式现代化谋求高质量发展。从内外形势演变和中国战略选择看,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始终前景可期:一是审视内里,中国无论在市场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更多可能性;二是面向未来中国数据要素发展优势具备坚实基础;三是打开自己,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还将释放可观的长期动能

中日人口结构变化高度相似。基于统计分析,我们比较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周期与日本人口结构变化周期的异同。首先,从总和生育率来看,1950-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长期高于日本,尤其是19501985年。1990年代,中国总和生育率基本保持在2%上下,日本则为1.5%上下水平进入2020年后,中国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日本。202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15低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而日本2021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30。长期来看,到2050年中日总和生育率将长期维持在1.301.40水平。总和生育率低于维持人口正增长所需的2.1,意味着总人口绝对值将渐进下降。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减少1.09亿至13亿左右,而日本人口将下滑近3千万至1亿左右人口水平。

从人口结构的历史轨迹和未来预测看,中国20202050年与日本19902020年的人口结构周期变化存在高度相似。具体来说,2020年中国1465岁劳动力人口占比为68.6%,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5%,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为17.9%。这与1990年后的日本基本一致(1991年日本1465岁劳动力人口占比为69.8%,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2.9%,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为17.3%)。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的预测,从2020年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将攀升至30%左右,而劳动力人口占比将下行至60%左右。这同样与日本19902020年以来的人口结构水平变化基本一致(202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为29.5%,劳动人口占比为59%)。

我们观察了日本1990年人口拐点后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劳动力人口占比下滑,住房买房刚性需求周期性下滑。1992年日本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房价当年显著下跌15.5%。同时,日本全国平均房价从1992年至2009年,累计跌幅达到43.6%2)老龄化抑制资本积累,国债占GDP比重快速抬升,导致投资回报率降低。老年化和劳动力负增长直接导致日本银行储蓄率快速下降,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通过增发国债来刺激投资增速,由于资本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叠加劳动力负增长,投资回报率逐年将低,经济进入长期低利率时期;3)出生率下滑,抑制创新。 由于年轻人口占比与创新呈高度正相关,1990年后日本生育率显著下降,创新性的人口减少,全要素增长动力不足导致日本劳动生产率长期疲弱。

新一轮劳动人口减少将对中国经济增速形成压力。首先,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历史数据来看,当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之比下降到7.5水平,该国GDP增长水平会出现明显下滑。日本在1950 年2064岁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人口比为10,此后的20年内GDP年均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剔除石油危机年份)。然而,1975年石油危机结束,日本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下降7.5此后20年日本经济年均GDP增速基本斩腰(19751991年年均增速为4.4%)。类似的,中国台湾在1950年至1995 年期间GDP 年均增长8.6%但随着1996年台湾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下降至7.5,此后20年间中国台湾的GDP年均增速为3.1%。韩国在19612002GDP年均增速为8.95%, 2003年韩国2064岁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人口比7.5后,20032016年韩国年均GDP增速降至3.76%。2014中国20-64岁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人口比跌破7.57.4,这与日本1975韩国2003中国台湾1996年的情况基本类似,中国年均GDP增速在此后8年时间由前期年均的10.2%(20062013)下滑至6.88%(20142021)。

更重要的,基于我们的分析,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的下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随着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的进一步下滑,GDP中长期增速将继续重心下移。具体来说,我们发现当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再度4.8的水平,经济增长区间将再次发生趋势性下行。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为例,1992 年日本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跌破4.8,此后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19922013年日本年均增速仅0.84%。韩国2017年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跌破4.820172022(剔除疫情三年)年均经济增速降至2.5%。中国经济在第一次跌破7.5的劳动/老年人口比,经济增速已经由高速转向中高速。根据我们的估算,2021年中国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人口比可能已经跌破4.8。如果基于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未来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将迎来再一次的趋势性重心小幅下移确切来说,中国经济增速未来1015年长期保持在4%-5%的区间水平可能将是新常态。此外,劳动人口下滑会直接影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 相比2021年的88222万人,减少666万人这相当于劳动力增长率为0.83%左右。假定劳动力弹性是0.46(我们的估计),劳动力要素导致潜在增长率下滑约0.38%左右。长期来看,随着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要素可能将拖累潜在增长率年均下降0.88个百分点左右 20232035年)。

经济减速难以避免,发展增质事在人为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规律来看,人口结构变化是任何国家都经历的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也是类似的,但不同的发展路径、战略选择和应对模式将带来截然不同的宏观运势。我们认为,日本经济的历史经验值得重视并引以为鉴,但从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路径选择看,中国经济有望在减速过程中实现增质,高质量发展始终前景可期:首先,从经济要素来看,中国的后发优势比人口拐点后的日本要更加明显(后发不等于绝对优势,而是指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具体来说,相比日本,中国无论在市场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存在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从地域看,中国市场发展程度差异化较大,尽管多数区域劳动力要素结构变化趋近,但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数据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在各个区域的发展和累积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相比日本,中国通过深化要素改革继续发展不同区域“后发优势”的空间更大。其次,储蓄率降低,抑制资本形成,但未必降低技术进步率。美国的储蓄率长期低于日本,但在全球大国中,美国技术进步率却长期保持全球第一。这说明储蓄率降低会抑制工业或金融资本回报率,但只要人力资本效率提升可以对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尽管中国人口拐点,但当前中国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准备上更加充分未来人力资本创新的核心基础在于数据要素。根据我们的预测,2025年中国所拥有的数据规模将占世界数据圈的30%,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拥有数据规模全球第一的经济体。庞大的数据规模将支持中国形成自身独有的数据密集型产业,而数据资本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将进一步支持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最后,通过制度改革吸引更多创新人才仍有空间。基于我们的调研和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 (GTCI) 显示,创新型人才更加偏爱国际化专业化和便利化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中国市场正在这些维度上深度拓展,这也将给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再出发奠定更坚实的人才基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程实丨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日本经验与中国现实

赞 (0)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