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打出“组合拳”,离岸人民币日内一度涨逾500点!历次调整有何影响?

7月20日,人民币大涨,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短线走高,一度涨逾500点,现报7.1855。

消息面上,今日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局宣布,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于2023年7月20日实施。

人民币兑美元开盘中间价报7.1466,上调20点,较市场预测均值偏强680点。上一交易日中间价7.1486,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7.2197,上日夜盘报收7.2240。

调整这一参数有何影响?

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主要影响境内企业跨境融资行为。通常而言,参数下调意味着境内企业跨境融资敞口空间进行压缩,相应地将减少跨境资金流入、减少我国整体外债规模;参数上调,则是在扩大资本流入,其中包括境内机构借用外债空间进一步扩大等,属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之一。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此前分析表示,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后,可以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鼓励市场主体跨境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全国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实施以来,央行在7年内至少调整了4次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整参数,主要集中在2020-2022年,但具体调整口径不同。

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一路下行,汇率在6.9-7.1区间内震荡,贬值压力较大,2020年3月11日央行首次将该参数从1上调至1.25。

2020年底,国内经济和出口的强劲反弹,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为缓解升值压力,央行于2020年12月11日、2021年1月7日先后将企业、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回1。

随后,国内出口持续强劲,汇率升值趋势未出现明显缓解,人民币汇率从2021年年初的6.45进一步升值到年末的6.35附近。央行于2022年10月25日将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整参数从1上调至1.25。

自今年年初以来,稳定汇率信号措施继续增加。包括降低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提前遏制人民币单边快速下跌预期,提高长期外汇销售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防止人民币过度贬值。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有利于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缓和现汇市场人民币贬值压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释放了稳汇率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避免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聚集。

编辑/new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央行打出“组合拳”,离岸人民币日内一度涨逾500点!历次调整有何影响?

赞 (0)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