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啥啥,网友们成天叨叨的MBTI都是个啥

文 / 鹿鹿鹿​​“朋友,你是INTJ,还是INTP,抑或是ENTJ,或者说其他什么类型的生物?” ​ MBTI,最近有点火。前一段时间,这个东西及其带来的各类衍生讨论占据了微博热搜首页良久,就算不刷微博,相信大家最近在网上冲浪的时候,没少见到这种仿佛被进行了加密,充满了4个一组的字母的信息。 对一些人来讲,这看上去就像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天书;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讲,看到这四个字母,就能对他人的性格类型做出初步的归纳,并据此来进行社交。有人说,“MBTI似乎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星座”和“血型”,他们的存在其实都是为了能够简单快速的对人群进行归类,让人找到认同感,或者造出一个简单方便的破冰话题”。 这话有几分道理,但也不全对。因为,相比于几乎建立于玄学之上的“血型”和“星座”,MBTI有现代学科为其进行背书,其夹带着的那份“科学”气息,或许是其能够在新时代的互联网上脱颖而出的关键。简单来说,MBTI(学名: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也就是性格测试工具。 ​它将人格分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方向。与其配套的有一份测试,受试者在完成测试之后,可以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出其在四个维度上的分值,最后得出自己的人格类型倾向,并用4个倾向的字母来总结自己的人格。 由于MBTI测试的难度不高,测试的结果又比较容易进行归纳分析,所以,这个测试量表一直广泛应用在企业对员工的职业人格评估中,可以说是最为知名的职业人格测试之一——至少国内的管理类本科教材都没少提过它的存在和运用,可以说确实是得到了学界的背书。但是,不同于管理学界对于MBTI普遍的好评,心理学界对于它则抱有不小的保留和争议。 首先,MBTI的发明者迈尔斯和布里格斯母女并不是心理学者,甚至于在她们提出了MBTI,并在不少权威机构和学者的支持下将这个测试大规模的推广开之后,她们也并没有取得任何的心理学学位。 心理学这种难以量化的学科本就缺乏客观标准,而一个非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更是很难得到学界认同。MBTI,更像是一个爱好心理学的作家,用统计学方法归纳他人的研究成果后做出的一个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工具。而给MBTI提供理论基础的,又正好是荣格心理学。说到荣格,广大玩家可能就来劲哩!毕竟,前几年一直被称作“天下第一”的JRPG《女神异闻录5》,就融合了非常多的荣格心理学理论,主角们最为标志性的“人格面具”,便脱胎于荣格对于人格的阐述。MBTI,则算是荣格心理学说中的“荣格八维人格类型”的简化版。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学术的发展,荣格学说的本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不可否认,荣格的很多的基本观点仍然会对当代乃至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但具体到每个理论本身,严谨性确实有待商榷。那么,依附于荣格理论而生的文艺创作暂且不谈,像MBTI这种以“科学的人格测评工具”为目标而创作的工具,可信度自然也出现了下降。不过,在MBTI不单单作为一个测评工具,而是更多的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在互联网上大面积扩散的当下,不论是喜欢MBTI的,还是讨厌MBTI的人,大家在意的应该都不止是其本身的意义了。 ​不管是在简中互联网还是在外网,MBTI都很有市场。绝大多数人类是害怕孤独的,人们会寻求社交,寻求团体,寻求和自己相似的人,但是,并不是谁都能拥有足够的社交能力,敢于去主动接触底细不明的陌生人。也因此,像星座、血型、生肖这样对某个个体的简单分类,会一直受到大众的热捧。 大家心里都清楚,那些传统的分类终究是过于笼统,而且由于多以先天的一些标志(比如生日)来作为参考,是超脱于自己的掌控之外的玄学。而MBTI测试,则给了大家一个自我鉴定的机会,它也确实对人格进行了更为细化的分类,提高了找到更为合拍的朋友的机会。被挖掘出社交属性的MBTI会在互联网上受到如此热捧,合情合理。 近几年来,或许是由于互联网的混沌程度不断提高,人们更倾向于抱团圈地自萌;也可能是因为MBTI在二次同人中的作用被挖掘出来(有些作品的观众会根据角色的表现判断他们的MBTI类型,然后分析整理,以用于进行CP同人创作),互联网上谈论MBTI的人逐渐增加,这个概念也渐渐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在此影响之下,网上开始出现不少基于MBTI的同人作品,绘画、文章、音乐,原创的,二创的该有的都有,俨然开创出了一个新的创作方向。就比如漫画《五等分的新娘》中角色的性格设定,就是由作者春场葱从MBTI中的16种人格组合中严格挑选出来的。 更多的MBTI讨论和同人创作,引来了更多的人来了解相关概念。由于接触成本极低(只要做完一个测试,就能拿着自己的结果来加入讨论),又符合大家的心理需要(想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认知,并生成自己的社交标签),再加上其“科学”的外衣让大家甩掉了“封建迷信”的负担,MBTI便越来越大规模的扩散开来。那么,问题来了:当一个概念被广泛认知时,会发生什么事呢?被曲解和滥用,应该是每一个互联网流行概念都无法逃避的结果。 ​我们看到,那些原来搞赛博算命的营销号,把星座血型塔罗牌啥的先放在一旁,给自己的业务里加上了一笔MBTI测试分析;有些人把MBTI当做对自身人格的论断,三句话不离自己的测试结果;有些人则开起了地图炮,对着不喜欢的人格类型疯狂隔空喊话……更奇怪的是,在近期,MBTI老是莫名其妙登上包括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在内的热议榜单,点开后却发现只有营销号的放空大脑发言。也难怪,已经有人开始对MBTI犯起了PTSD,其中不乏那些原本在MBTI还只是小众文化时,用相关概念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创作者,更有甚者已经准备收拾跑路,以免被破圈的洪流冲的七荤八素。 其实,MBTI本身不是什么神器,也不是什么江湖骗子招摇撞骗的幌子,它就是个还有一定的认可度,拿来对人格类型进行粗略分类的工具而已,与其说是为了实际判断些什么,更多的也是启蒙人能做些什么。毕竟,人是非常复杂的存在,如果被一个自我测评的工具框死,那可就真的贻笑大方。但是,MBTI在同人创作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一种奇效,那么,就算是单纯为了艺术创作,也希望各位创作者老师多来点MBTI相关内容吧,孩子爱看!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啥啥啥,网友们成天叨叨的MBTI都是个啥

赞 (0)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