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渡河畔追寻英雄足迹

近日,四川省泸定县人武部组织民兵重走长征路。图为队伍行进在泸定桥上。张 政摄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说起红军长征期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为了探寻更多红军长征故事,5月中旬,笔者跟随四川省泸定县人武部工作人员同当地学生代表,来到泸定县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岚安乡,追寻英雄足迹、回望烽火岁月。

巍巍贡嘎山,滔滔大渡河。崇山峻岭之中,一座烈士陵园坐落其间,正是岚安红军烈士陵园。园中青松挺拔,纪念碑巍然矗立。笔者看到,不少学生正在园内祭扫、为烈士墓碑描红。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奇绝惊险的战斗。1935年5月,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按照上级命令,昼夜行军120公里夺取泸定桥,为红军开辟了通道……”祭扫结束后,陵园管理员任坤安向学生们讲述了那段动人心魄的战斗过程。学生们整齐列队,认真聆听。

“607名红军的英魂长眠于此,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他们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长征史,作为后人要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站在纪念碑前,六年级学生王佳莉说。

1935年深秋,红32军在岚安建立了岚安区苏维埃政府,犹如点燃一簇星火,照亮了川西大地革命的曙光。90载岁月匆匆而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红军的故事却怎么讲也讲不完。

“我的父亲叫刘宗富,当年红军来到岚安时,父亲参加了儿童团,为红军站岗放哨、观察敌情。一天夜晚,敌军发动了偷袭。战斗中,一名红军营长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父亲和爷爷将其救下,随后护送他返回部队……”年近80岁的刘朝贵一有时间便会到岚安乡博物馆,为游客讲述自家祖辈与红军的故事。

退休后,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刘朝贵主动报名成为红色讲解员。乡里的不少老人也时常向年轻一辈讲述发生在家乡的长征故事,激励家乡有志青年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高雪敏是岚安乡第一批回村当老师的大学毕业生,他时常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岚安的革命故事,讲给学生听。当被问及为什么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乡发展时,高雪敏回答:“这片红色热土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我希望为留存家乡红色记忆贡献一份力量。”近年来,这片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的土地上,已累计有100余名适龄青年参军入伍。

“要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焕发时代光彩!”泸定县人武部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重点,每年组织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以及学校师生到附近的红色景点、国防教育基地现地参观见学,了解当地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迹,着力营造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该县将持续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等纪念活动,传承弘扬好伟大长征精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在大渡河畔追寻英雄足迹

赞 (0)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