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连教练员正在结合专业理论开展实践教学。赵金攀摄
天还未亮,一场战备拉动在第83集团军某旅驻训场展开。接到命令,某连展连长带领官兵快速集合编组,一路苦练“走打吃住藏”,按时到达任务地域。
得到上级表扬认可,展连长和官兵们都很感慨,就在数月前,连队还因战备拉动中接连出现“特情处置不当”“车辆伪装失效”等问题,被上级点名批评。
那次拉动,连队前往集结地域途中,接连遭遇考核组下达的特情,二排指挥员虽严格按照标准,命令各车组缩减车距加速通过,却未想到利用附近遮蔽物及时规避“敌”侦察,最终被判任务失败;疏散地域进行伪装作业时,三排虽严格按大纲规定架设制式伪装网,但由于缺乏临机灵活性,致使车辆伪装与周边地貌契合度不高,反倒暴露了目标。
“为何战备专业理论考核全优,标准规定背得滚瓜烂熟,却在实战化训练中漏洞百出?”复盘会上,潘营长要求大家对此进行认真反思。剖析问题时,又有一些类似现象浮出水面。比如,个别带兵人把规定中的“定人定物”,机械理解为贴标签、划格子,等等。有些官兵认识有偏差,觉得只要按标准要求做了,出了问题也没责任。
“学习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必须紧贴实际灵活运用,在实战硝烟中接受检验!”随后,潘营长带领大家展开讨论,并就“装备更新速度加快,教材修订周期跟不上”“面对新情况,个别官兵仍习惯死记硬背,缺乏随机应变意识”等问题进行辩析反思。
“此前训练,我就吃过死记硬背的亏。”展连长率先发言:敌人不会按题库“出题”,战场上也没有标准答案!
对此,有官兵小声嘀咕:“标准规定也是从实战中总结而来的,总不能全盘否定吧。”
“理论与实践其实并不冲突,但要根据战场环境灵活运用。”潘营长用实弹射击举例:射击瞄准原理官兵必须掌握,但据枪姿势如何调整,却要与所处环境地形相适应;战备物资定位,遵循“定人定物”原则,能够确保严谨规范,但也要根据任务实际灵活调整。“我们反对的是本本主义,而不是理论本身。”潘营长的话,让一些官兵受到启发。
随着讨论深入,大家达成共识:战场环境瞬息万变,必须根据实际学专业理论、立足实际需求谋创新,在学用结合中加强转化运用。
随后,营党委研究决定开展一次“专业理论对接实战”活动,通过大项任务、日常训练有针对性地检验官兵学习成效,引导大家结合战场训练理解教材专业理论,在纯正学风、纠治学用“两张皮”问题上持续发力,不断强化官兵实战意识和思维。
很快,活动拉开帷幕。驻训场上,某连装甲技师纪强带着班组成员围在某型步战车旁,他手中《装备操作规范》空白处,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战术场景下的特情处置方式。“教材规定,步战车冬季启动前要用加温锅将水温预热至70摄氏度,但在紧急情况下,水温达到40摄氏度也可以顺利启动。”操作手册上用红色记号笔圈出的“战位注解”,让大家对装备实操应用有了更多启发。
训练场另一端,营部炊事班将《野战快餐化保障标准》贴在自行炊事车上,班长文贵林在颠簸行进条件下开展工作。“除了标准要求外,在实际作业时,把汤桶尽可能放在重心低处,能进一步克服颠簸带来的影响。”这些从专业理论中习得、经过实战检验的经验做法,让官兵印象更加深刻。
此外,该营还新开设了“战场校验区”,旨在模拟实战背景,帮官兵吃透教材,让大家更直观体会专业理论知识的实战价值,进一步打破学用壁垒。
走进“战场校验区”,笔者看到,班长施晓宇故意将某型侦测器材倾斜架设,让战士们观察显示屏上的数据波动。“教材里写着‘务必要保持设备水平’,但没解释为什么。现在大家可以看到,但凡有细微倾斜,就会导致百米外的目标定位出现巨大偏差……”通过观察学习,官兵对装备运用更有底数。
“当官兵开始用实战思维审视和思考规定标准,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时,专业理论才能真正转化为战斗力。”潘营长说,随着“专业理论对接实战”活动深入开展,练兵备战成效明显提升。不久前的一次红蓝对抗中,该营官兵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成功击败劲“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战场校验区”帮官兵吃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