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江苏省建立“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形式,扩大对流动党员的有形有效覆盖,强化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和分类管理,让流动党员“个个都在组织、常常参加活动、处处发挥作用”。
“组织找”与“找组织”
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
2024年,流动党员王军离开老家安徽萧县,来到徐州市鼓楼区工作。“拖家带口,人生地不熟,居住地米兰社区党委主动与我联系,为我爱人提供就业信息,帮孩子对接公益暑托班,化解了我的焦虑。”王军说。
走进位于米兰社区大门旁边的“流动党员之家”,报到码、报到指南一目了然,就业创业、就医就学等政策信息编成手册,可随意取用;墙面上张贴着《致流动党员公开信》,提醒党员主动报到、接受管理。“到了这里,心里踏实,不怕‘走丢’了。”王军说。
王军安顿好住处后,社区党委书记于国英登门走访,将他纳入社区第三党支部管理。王军与支部党员一同学习、活动,还用自己的金融专业知识,协助社区开展反诈宣传,很快和群众熟识了起来。
300多个中小微企业、200多家商户,人口流动频繁,如何及时掌握流动党员动向?于国英在工作中有三道“保险”:依托服务阵地,流动党员容易找到组织;借助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流入地、流出地互通信息;依靠社区干部“铁脚板”,动态掌握党员流入流出情况。此外,省委组织部门还与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每月将党员流动信息同步给社区,减轻基层的排查压力。
摸清底数、掌握动向只是第一步,结合流动党员自身特点提供贴心服务,才能让组织覆盖有形更有效。
在流动党员汤颖鉴的手机备忘录里,“向流动党员党支部报到”的便签排在置顶位置。对于靖江市驻苏州流动党员党支部,她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都是老乡,自然就想加入。而且早就听说,党支部对党员的关爱帮扶很贴心。”
自加入以来,汤颖鉴在党支部参加“三会一课”、志愿服务,组织生活过得很充实。“党组织在租房、就业、就医等方面也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更有家的感觉。”汤颖鉴说。
“吸引力强,是因为党组织贴近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靖江市驻苏州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于金根介绍,来苏州的靖江籍党员,以私营企业主、企业职工等居多,依托商会成立党支部,信息、资源丰富,贴合流动党员工作生活需要,寓管理于服务,带着乡情做工作,强化了党员归属感。
“分类管”与“聚合力”
强化跨地协同,管理务求精准
204国道是货车司机夏巍常跑的线路,道旁的太仓停车区“司机之家”,是他的休憩港湾。吃份平价小炒,洗个热水澡,在沙发上眯一会儿……舒适温馨的“司机之家”,已成为货运行业流动党员常常相聚的地方。
“我是预备党员,组织关系在宿迁。来太仓后,被纳入道路货运行业党委第四流动党支部,接受双重管理,也享受到双份关爱。”夏巍说。
流动党支部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定期向流出地反馈夏巍参加组织生活、现实表现等情况;家乡的党组织时常来电,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需要……两地有机配合,让夏巍在异乡也能踏踏实实学理论、强业务。
在江苏的流动党员中,类似夏巍这样在省内跨市流动的约占四成。2017年,江苏省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机制的意见》,明确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责任与总体工作思路,指导流入地、流出地密切协商协作,细化务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既要加强省内协同,也要做好跨省合作。太仓市有安徽定远籍务工人员约2万人,近8000人集中在璜泾镇,流动党员85名。太仓市委组织部、璜泾镇党委主动赴定远县,两地签署共管协议、共建党组织、定期联席会商,形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跨省合作机制。
在泰州市海陵区泰安社区,流入党员有95名,接近在册党员数量的两倍,抓好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是社区党总支书记高靖心头的一件大事。
赵筱菊在泰安社区一家书店工作,活动半径不大,上下班时间规律,方便以线下形式开展日常学习,社区党总支便安排她和邻居徐紫玫结对学习,也能在生活上相互照应;杨启超是一名外卖小哥,工作时间不规律,社区提供“自主选学”方案,预告全年总体学习计划,在保证总量、质量的前提下,允许他灵活选择参学时间……
“社区的流入党员有企业职工、个体经商户、新就业群体,还有退休养老人员等。”高靖说,“流动党员工作生活规律各异,需要科学分类、精细管理,保障他们及时、便利接受教育管理。”
“亮身份”与“搭台子”
增强“想为”意识,提升“能为”本领
在老家过完春节回到苏州,刘蕾把“流动党员志愿者技能卡”贴上了青春社区的宣传栏。他来自邳州市港上镇,在苏州高新区狮山横塘街道做装饰工程,也是港上镇苏州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
“街道社区常走访流动党员,嘘寒问暖、问需问计。大家感到心里很热乎,也想多为社区做点事。”在去年5月青春社区党委与流动党员党支部召开的共建座谈会上,刘蕾提议:“港上镇的老乡,大多是搞家装建材的,帮居民搞维修,应该很对口。”
双方一拍即合。刘蕾一张罗,有技能的党员争相报名,把联系方式、掌握的技能做成卡片,亮出身份。社区工作人员熟悉居民情况,选在老年人多的小区,帮流动党员“打广告”。
“流动党员往往工作忙、时间碎,组织来搭台,大家找到发力点,就能集中力量为大家做点事。”刘蕾感慨。
为解决流动党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江苏各地基层党组织通过联建共建等形式,丰富载体渠道,把作用发挥嵌入流动党员生产生活:走进市场商超,流动党员经营户挂牌亮明党员身份、带头诚信经营;在工厂车间,流动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上岗,做精进业务、安全生产的模范……
多年低效地,化作蔬果园。这两年,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大伦村将零散低效土地整合盘活,发展果蔬种植、农事体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郁金铭当初酝酿再三的点子,正在不断成为现实。
郁金铭本是流出党员,在外经商,每年回村时间不长,但镇党委书记薛勇明对他印象颇深:“经常为村子发展建言献策,看得出是个有心人。”于是,当姜堰区大力推动流动党员回村居任职时,薛勇明提议请郁金铭返乡任职。
“我打心底里想为大家做点事,但也担心自己缺乏乡村治理经验,干不好。”郁金铭起初有些犯难。随着区镇两级出台一系列举措,他的顾虑逐渐被打消了:通过返乡党员圆桌会,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新进展;加入“流动党员智囊团”,参与重要项目论证;被选派为大伦村第一书记,进一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经过两年多历练,郁金铭得到党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底气也更足了。
“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信息来源广、经营门路广,我们通过开展培训、搭建平台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强‘想为’的意识、提升‘能为’的本领,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回流家乡,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8日 19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他乡如故乡 两地作先锋(前沿观察·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