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经济腾飞新高地

传承“红色基因”、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携手特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近日,记者前往海陆丰革命老区采访,真切感受到革命老区的新变化、新活力。

海陆丰隶属于广东省汕尾市,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近几年,汕尾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2021年,汕尾GDP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广东全省第一,在经济发展中跑出“汕尾速度”。

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周恩来同志渡海处……海陆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在创新创业中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呢?

海丰县海城镇莲花村,正探索走出“莲香茶韵”乡村振兴路。“带领村民种植茶田5100亩,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0个、建成茶坊41家;组建村集体企业莲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做大‘绿’招牌、做强‘茶’产业。”海城镇党委副书记、莲花村第一书记罗常彬介绍,“目前莲花片区茶叶年产量70万斤,茶叶产值超亿元。”

“在旅游旺季,每天卖擂茶的收入就有1000元。”正在莲花山茶展示厅内制作特色美食擂茶的温阿姨开心地说。

在陆丰的金厢镇,色彩绚丽的墙壁绘画为蓝色大海增添了许多靓丽色彩。据金厢镇镇长卢建燃介绍,去年“五一”、国庆节期间,每天游客达两三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创收,真正带领当地村民、商户吃上“红色旅游饭”。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行走在晨洲村内,空气中弥漫着蚝的香气。晒制蚝脯一直是晨洲岛民的一项传统营生方式。如今,这项传统营生方式正实现华丽转身。

“我们以‘1+12+N’的产业发展模式,即一座生态产业园、12家蚝产品加工公司、N户养殖户,推动传统作业向智能养殖升级转型,并建设现代水产加工科技园,推动生蚝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晨洲村委第一书记吴东就告诉记者,2020年,晨洲村蚝产业产值突破4.6亿元,蚝产业让村民住进了“蚝”宅、开上了“蚝”车。

北上广盒马超市里备受消费者欢迎的龙龙金5号甘薯,出产于陆丰市的广东现代农业陆丰甘薯产业园,这是广东全省唯一的省级甘薯产业园。一个个龙龙金5号甘薯的背后,凝结着18位博士的“智造”。

在花巧心思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的同时,汕尾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电子信息制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走进汕尾明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海上风力设备、叶片设备、电气设备等大型设备整齐排列。“近两年来,我们在这里建设了投产后年产能5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150套。”公司汕尾区域总经理柏建中介绍,他们所在的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内,已先后有8家海上风电头部企业入园投资建厂,形成较为完备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老区特区携手,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汕尾革命老区“牵手”深圳经济特区,正谱出一首欢快动听的新时代创新乐曲。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的海丰县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由汕尾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共建。这里正成为汕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经济腾飞的新高地。

7年前,深圳企业比亚迪进驻陆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2022年2月,在岗工人约3000人,累计产值423亿元。其中2022年1—2月份实现产值约8.02亿元,同比增长约62.1%。

吸引企业来到汕尾落户的,与汕尾良好的营商环境分不开。近几年,汕尾通过构建“田字形”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并深化“放管服”改革、借力“智慧政务”推动营商环境全面迭代升级。

看到家乡的新面貌,原在深圳创业的女青年陈佳明毅然回到家乡创办了广东香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流转北中村山地2000亩种植沉香树,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300多户、8家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1万多亩,直接带动农户年增收入500多万元。”如今安心在家乡创业的陈佳明表示,她还将与北中村的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红绿结合”、激活“绿色产业”的“三产”融合发展品牌。(叶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海陆丰: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经济腾飞新高地

赞 (0)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