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声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

完善群众意见征集和落地机制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要将人民群众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热切期待与城市的功能、韧性、品质、智慧的全面升级深度融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形成“精准问需—有效落地—监督验证”的闭环机制。

问需于民更精准。搭建完善城市更新公示平台、公众咨询委员会等意见收集通道,将群众具体的需求集成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条目,把握好老旧小区、历史街区、口袋公园等不同类型、尺度的城市更新设计管理要求,对应推出各细分类型的“民意清单”。

统筹落地更有效。根据“民意清单”强化高校、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动,围绕“集成、标准、建造、设计、材料、运维”,从理论支撑、标准制定、营造体系等方面做到同题共答。

验证监督更完善。通过相关部门督导和群众监督反馈,确保相关举措在各环节都能认真落实,措施的有效性能及时验证,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径更加畅通。

(本报记者杨迅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

推进城市适老化适幼化改造

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需要积极推进适老化、适幼化城市改造,提升社区老年人和儿童生活质量,建设安全、健康、文明的全龄友好城市。

适老化、适幼化城市改造要保证“简捷”。依据“一老一小”的认知特征,在各类场所中的标识、指示、指令等要齐全易感,即做到图像化、色彩鲜明、清晰易懂,避免奇怪的符号;要依据“一老一小”的操作能力和行动特征,做到设备设施操作方式简单、操作指令简单清晰、不同操作色彩标识对比度大,最大程度实现自主操作。

适老化、适幼化城市改造要保证“快捷”。要依据“一老一小”的健康和安全需求,布局更加密集的求助呼叫系统和固定、移动求助设备,并提高个体求助移动设备的配备率,确保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求助;要在街区、社区、活动场所等广泛布局医疗卫生箱包,适度布局心脏除颤仪等急救设备,提高社区卫生机构急救能力,确保“一老一小”在需要时得到快捷救助。

(本报记者刘新吾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

实现从“物理改造”到“社会焕新”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形态优化,更是社会关系与治理能力的重塑升级。应以法治兜底公平、以共治凝聚合力、以文化增强认同,实现从“物理改造”到“社会焕新”的质变。

以法治化思维构建权责体系,筑牢公平底线。城市更新涉及多方利益,需通过法治框架平衡效率与公平。可以建立争议协商前置制度,项目立项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提供兜底保障。

通过构建共治模式,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比如可建立三圈层协同机制:内圈以居民自治为核心,通过议事会、听证会等直接参与规划设计;中圈引入规划师、律师、基层社会组织等专业力量,提供技术支撑与矛盾调解;外圈联动企业、金融机构,通过政策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加强文化赋能,避免“千城一面”困境。可建立文化影响评估制度,对更新项目进行文化价值审查。推动社区记忆工程,通过口述史记录、公共艺术嵌入等方式,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居民情感纽带,增强城市更新认同感。

(本报记者秦瑞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嘉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

做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应进一步做好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通过系统规划、创新活化、多元共治和政策保障,实现“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

构建系统性保护框架,强化法治与规划引领。充分依托各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划分保护等级,明确禁止性活动清单,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差异化更新策略,动态跟进实施。

创新活化利用模式,实现文化价值再生。加大数字化保护与技术赋能力度,运用三维扫描、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结合非遗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重构“居住+商业+文化”复合功能,坚持以用促保,全面提升文化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

健全多元参与机制,破解资金与治理难题。探索社会资本引入与收益共享,包括设立保护专项基金,将历史建筑出租收益定向用于修缮维护,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政府输血”转向“自我造血”。

(本报记者李纵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18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代表之声

赞 (0)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