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前,苗振晖带领官兵向老营长献花致敬,与大家一起清理杂草、擦拭墓碑。随后,苗振晖讲述起老营长的战斗故事。
梁希武是辽宁本溪人,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并在战场上负伤,伤愈后落下病根。1956年,梁希武旧伤复发。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将我葬在营区后山上。”官兵按老营长遗愿,将他葬在距离营区不到3公里的山坡上,墓碑朝着营区的方向。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60多年来,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每逢新兵下连、老兵退伍等时机,“登陆英雄连”官兵都会自发祭奠老营长。这座象征忠诚与奉献的墓碑,成为连队官兵心中的精神高地。
“一次战斗中,老营长带队追击敌人,高强度急行军让队伍人困马乏,士气有些低落。见状,他二话不说,扛起30多公斤的装备,冲到队伍最前面……”听着苗振晖的讲述,二级上士张志祥思绪万千。
12年前,张志祥参军入伍,下连当天,他就和同年战友一起祭奠老营长。“入营第一课”上,梁希武的事迹在张志祥心中扎下了根。
当年青涩的新兵,如今已是经验丰富的班长,张志祥带领战友多次出色完成大项任务。“每当想起老营长拼搏奋斗的一生,我的内心就充满力量。”张志祥说。
“当兵就要像老营长那样,干啥都全力以赴。”一级上士王兴晓说,老营长当年提出把自己“葬在营区后山上”,既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无声的守护,也是对年轻战士殷切的期待。
十几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王兴晓乘火车、坐汽车,几经辗转来到连队。一下车,满目的荒凉让他的心凉了半截——光秃秃的山头一个连着一个,周边看不见一个村庄。“当时驻地条件很苦,夏天酷热冬天冷,风里夹沙还带土。”回忆自己的“兵之初”,王兴晓说,他一度难以适应。
不久后,时任教导员带着王兴晓和战友们来到老营长墓前。听着老营长的战斗故事,王兴晓自感羞愧:“老营长决意永远守护营盘,我面对这点困难,怎能轻言放弃?”
从此王兴晓找准了人生方向,立下当尖兵的志向。战术训练,总要比别人多练几次;雪夜潜伏,总是抢在前面;险重任务,从不推诿逃避……凭着这股劲头,王兴晓如今已成为全旅有名的导弹发射技师。
山坡上,老营长的墓碑默默矗立,墓碑的前面,是一群挺立如松的战士。张志祥、王兴晓等多名骨干先后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下连不久的新兵们认真聆听、心潮澎湃。
下连后,新兵宁卓文因为训练成绩不错,一度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聆听老兵们的故事,宁卓文惭愧不已,这一刻,他对军人使命职责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要继承老营长的精神,脚踏实地、努力训练,当一个好兵!”(代 鹏 杨 沅 本报特约记者 付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