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技术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场革命,正以破竹之势席卷全球。然而,近年来智能驾驶引发的事故令人触目惊心,不少人对智能驾驶抱有畏惧、犹疑、观望的态度,“慎用智驾”的呼声日益高涨。智能驾驶如何在技术革新与生命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问题上,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提出“慎用智驾”并非否定技术进步,而是让人们更加“敬畏生命”。当前,有些驾驶者迷信智能驾驶技术,在智能驾驶模式下追剧、抽烟、睡觉,甚至酒后驾车,这种行为不仅触碰了法律红线,更是将生命托付给尚未完全成熟的智能驾驶系统。眼下,主流智能驾驶系统尚处于L2级别,仅能提供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基础辅助功能,驾驶者仍需全程主导。一旦遇到险情,如果驾驶者未能及时接管车辆,很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从目前来看,法律法规对智能驾驶引发的事故尚未有清晰规则规制,相关交通事故的追责面临困难。有些企业则打着法律的“擦边球”,在宣传中混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概念,让公众对驾驶系统产生误解,进一步加剧了驾驶者的松懈和侥幸心理。
说到底,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服务,但在这项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配套措施、法律法规、用户意识等必须同步跟进,否则就会出现“技术跑太快,规则跟不上”的问题。企业应聚焦智能汽车安全性问题,构建全流程产品检验流程,在销售过程中摒弃夸大宣传模式,明确标注智能驾驶等级与使用场景,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测驾驶者状态,对驾驶者分心、脱手等行为实施警示、减速靠边、紧急制动等分级干预机制。交通管理部门应抓紧调研,建立智能驾驶管理规范,加强高速路段的风险提示和执法监管,推动将驾驶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纳入道路交通法规的监管范围,并针对智能汽车驾驶者进行专门警示教育,提高其安全驾驶意识。同时,驾驶者也应当清醒认识到,智能驾驶不等于无人驾驶,尤其在复杂路况、恶劣天气下要始终保持警觉,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共安全负责。
智能驾驶与社会安全的平衡,本质上是在考验人类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当智能驾驶技术“一路狂飙”,人们更需时刻保持理性和清醒,毕竟,方向盘后的驾驶者,既是守护驾驶安全的最后关口,也是衡量技术向善的最终尺度。
来源:检察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聚网 » 智能驾驶应守住生命安全底线